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百年英烈 忠诚永铸

英烈故事:民族英雄刘伯坚

发布时间:2021-04-19 18:16:36   来源作者:赣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浏览量: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战士,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之一。他早年勤工俭学于比、法等国,是“旅欧支部”的组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英勇牺牲于江西大余县。1962年“八一”建军节,叶剑英元帅曾赋诗怀念烈士: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全诗寄托着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也再现了烈士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革命情操。1982年,刘伯坚牺牲四十五周年,邓小平等同志亲笔给烈士题词,表达党和人民对他的永志不忘的感情。

1931年12月14日,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爆发了。这次起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刘伯坚、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西北军中播下的革命种子,开出的一支报春花。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重大的武装起义,它给予蒋介石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革命热情,对扩大红军力量、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部分宁都起义的同志并合影,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在左倾错误领导的排斥和打击下,离开了红五军团,调往赣南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坚持敌后斗争。他没有因受排斥而消极,也没因革命遭受暂时挫折而悲观,仍一如既往,以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去经受严峻的考验,继续投入新的战斗。

赣南军区政治部驻扎在于都县的黎板桥,这是当时红色区域剩下的最后一个大的集镇。主力红军决定从这里渡于都河,冲出敌围。伯坚率部搬运材料,担任架桥任务。黄镇路过,去拜望他,两人依依惜别。他豪情满怀对战友们说:“为了革命的需要和革命的发展,同志们要到较远的地方去。但是,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很长,预计两三年胜利后,我们会重相见的。”叶剑英黄昏时来到桥头,两人并肩挽手地在岸边互叙革命衷情,一时难分难舍。二十八年后,叶帅满怀激情写下了《建军纪念日怀战烈》,其中一首就记录着这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壮场面。

主力红军撤离后,情况日益危急,斗争越来越艰苦,政治宣传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刘伯坚将原《火星报》、《战斗报》的人员设备合并,继续坚持办《红色中华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发行达四个月。他还亲自带着政工人员和文工队,翻山越岭,为军民宣传演出,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教育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保卫苏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展游击战争。一次,袁血卒因事去政治部找他,他正忙于给游击小组儿童团分配任务,布置坚壁清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使闯入红色区域的白鬼子,找不到水喝,得不到补充,得不到休息,处处遭到困难,受到打击”。他告诉袁血卒,“贺主任(贺昌)的指示,我们已经照着执行了,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群众性的对敌宣传。”刘伯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做政治思想工作,对安定群众情绪,鼓舞军民斗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当时担任中央分局书记的项英,深受“左”倾冒险主义影响,拒不接受正确意见。1935年初,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的仁凤地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险境地。2月中旬,决定分五路突围。为了中央机关和主力安全转移,刘伯坚断后掩护。3月3日午后,他率领的机关和部队,准备最后向粤赣边境游击区突围,苦战一天一夜,军区司令蔡会文和少共书记陈丕显与部分队伍冲出了五倍于我的粤军包围圈。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壮烈牺牲。4日上午,刘伯坚率部冲杀到牛岭附近,为掩护政治部所属宣传部的一些小战士,不幸左腿负重伤,昏倒在此。红小鬼谢有才用尽全身力气背他走,他醒来后坚定地说:“小鬼,谢谢你。不要背我。快、快冲出去要紧,多冲出一个人,多添一份革命力量!”这时冲来个大个儿,将他背到一个小山包。蔡会文司令员又找来医生和担架,派人冒雨摸黑把他抬到信丰塘村附近的山岗树林中隐身。天亮前,伯坚身边集拢一批冲散的红军战士和文工团员,准备作最后的战斗。拂晓,枪声大震,敌人从四周围上来了。伯坚翻下担架,拔出手枪,一步一颠向敌阵逼近。他命令部队:“快冲出去,我来掩护!”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不幸落入敌人魔掌。

刘伯坚3月4日受伤弹尽被俘,最初被关押在驻信丰(原登贤县)的国民党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由于蒋介石对陈毅、刘伯坚等均以数万元悬赏缉拿,并将照片发至官兵手中。因此伯坚被俘后,立即被认出身份。敌团长出面劝降,设宴款待,劝伯坚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伯坚义正严词驳斥了敌人的劝降滥言。后来这位敌团长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五天后,被押解至江西大余监狱。粤军第一军军长兼驻赣第六绥靖区司令余汉谋,同他的参谋长星夜从赣州赶到大余,坐镇指挥审讯。在大余十二天的铁窗生活中,刘伯坚以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敌人的折磨和伤口的疼痛,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给后人留下了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贵遗墨。他给凤笙大嫂的信,至今还珍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敌人多次诱降无效后,3月11日上午,便将伯坚从大余监狱移囚绥署候审室。敌人故意押着他走繁华的大街,以显示反共的战功,震慑群众,妄图从精神上瓦解刘伯坚的斗志。伯坚正气凛然,气宇轩昂,拖着一副十多斤重的铁镣,向含泪伫立的乡亲频频点头示意。他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铭刻在大余人民的心目中。

刘伯坚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虽死犹生。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